DSC01074拷貝.jpg  

畢業於台灣師範大學社教系的劉梓潔,

2006年以《父後七日》勇奪林榮三文學獎散文首獎,

2010年《父後七日》搬上大螢幕,拿下第47屆金馬獎最佳改編劇本,

電影上映10天後全台票房衝過2300萬。

從小父母一心希望自己成為老師,而那時的劉梓潔導演也沒讓父母失望,笑說自己到國中以前臉上都寫著「好班的前五名」。

只是上了高中之後,開始接觸到社團(校刊&編輯社),發現了自己對於寫作對於文字的興趣。也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觸動自己第二度的北伐念頭。在與家人期望跟自己內心的夢想找不到交集之下,出身在彰化小鎮的劉梓潔,大學選填志願時一個不漏的把北部所有大學都填進去,最後如願考進人人稱羨的師大,只是上了大學後因為再度沉迷於文字中,劉梓潔導演不好意思的說最後自己記憶中的師大就只有師大夜市。

「其實到現在,母親還是會希望我成為一名老師。」印象最深刻的是當實習老師的時候,母親遠從彰化北上,只為送午餐,聽著廣播器中傳出:「劉梓潔老師,」母親便覺得心滿意足。

面對母親對自己的期待,梓潔導演說自己已在這個過程中學會應對及包容,就這樣一路走了過來。而在這段不願妥協屈服於家人期待的過程中,劉梓潔導演也藉由自己最熱愛的文字、藉由創作讓自己的情緒得到了抒發。

就像《皮克青春》中的小男主角阿森,藉由加入樂團抒發自己被壓抑的情緒,在那個時候,「校刊社是我的出口」,劉梓潔導演說。

雖然在這段選擇的過程中,自己也曾因為看著身邊的同學當了老師後,寒暑假休,有穩定薪水而問自己:「到底是做簡單的事情好,還是做難的事情好呢?」但終究是無法忽視自己心裡的聲音。

DSC01056拷貝.jpg

而《皮克青春》導演陳大璞也是在大學選填志願時做了一次小小的革命。原本在父親的指導下已經完成了的志願卡,卻因為在排隊繳交卡片時因為後面同學的一句話而改變。那時大白鯊電影正流行,因為覺得拍電影好像很酷,雖然一開始只是出於好玩的心態,但也開啟發現自己對影像的興趣,最後面對父親的詢問就以「電腦出問題」帶過。

談到拍攝電影《皮克春青》電影的開端,陳大璞導演說電影中父與子的關係其實在某種程度上是自己與父親的投射,他以「電影界的甘地」自居,說明自己的個性從來就是不愛衝突但又不願意妥協。在原本難以開口的父子關係之中,透過選填大學志願時的重新劃卡,到後來進入影像世界,找到抒發。

《皮克青春》是導演的一部電影長片作品,除了藉由影片中父與子的關係檢視自己之外,也想提醒自己對於自己希望做得事情要有勇氣,不用因為其他人對自己的限制而限制了自己,「做了再說」,不聽話才會開啟夢想。

片名Pick the Youth皮克青春,期許自己不論幾歲,都永遠像17歲那時的自己,重回青春的無畏,勇敢拾起自己的夢想。

arrow
arrow

    皮克青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